当前位置: 首页> 新闻公告

从温州人的故事看温州精神

作者: 时间:2005年3月29日 阅读:2573次

这么多温州人聚在一起,我们穿行在那些独特的乡音中,身边时不时会经过几位名士,或文或武或工或商。对一位浙江媒体记者而言,那些在浙江商场驰骋的温州人大多已耳熟能详,更吸引我们的是那些在外地、在外国拼搏的温州人的工作和生活,他们中很多人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 生活中已是举足轻重的人物,他们把温州人、中国人的声名远播到各个角落。   敢闯   王景寅(上海市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、上海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)   今年上半年,中科院一名院士推出一个科技项目,打算在上海找一个合作伙伴,以上海为基地向南方辐射。项目绝对先进,但成功与否是个未知数,很可能巨额投入成了泡沫。很多资金雄厚的大集团公司犹豫不决,但一个生产低压电器的温州电器集团这时挺身而出,争取到这个项目。虽然项目现在还在研发中,但这也说明我们温州人在经济领域里的一种独特精神。   叶邦角(中国科技大学博导)  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原来在平阳搞公路桥梁建设。前两年,在他事业辉煌时,他却功成身退,到上海开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。听说,现在也搞得非常成功。我当时听说他转行,很担心,因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业。放弃自己正处巅峰期的产业,而投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产业,这对常人来说是很难的。   善学   胡李明(南非温州同乡会会长)   2000年到南非创业,有一次车行在高速公路上,没了汽油,当时没带手机,又不懂英语。我拦住一辆黑人开的车,拿出钱指着他的手机,比划了很久,后来联系上朋友终于脱险。从此后,我下决心学好英语,在创业中方便自己。   吴振汉(南昌温州商会会长)   1981年,我到南昌创业,因为是外乡人,温州当时知名度不高,常被当地人看不起。我想来想去,决定先把当地方言学好。有一次我坐公交车,刚坐下,不料邻座正巧把手放在位子上,他用方言骂得相当难听。我当即用方言有礼貌地回敬他,对方马上不响了。我从学当地话开始,一步步走向成功创业。   创新   任家渊(中美海外博士联合会常务副会长)   温州人特爱动脑子,许多细节在别人眼里,只是一个简单细节,可温州人就能从中找到一片新天地。我有一次到温州考察,发现一家眼镜工厂,专门装配眼镜,厂房仅有百来平方米,只有几张简易办公桌,可年产值高达上千万,真是不可思议。当时我们询问他取胜奥秘,负责人回答:靠市场信息。后来,我们了解到他们在全国各地有四五十个窗口。他们在外地设窗口,就是考虑降低成本,还可以搞好当地人际关系。现在这样的模式也非常普遍,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真是鲜为人见。   敏锐   高涵(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)   创业赚钱,温州人就是比别人点子多。   记得读大学时,有同学戏说“你们温州人赚钱的嗅觉比狗灵敏”。当时,我很气愤。可现在想想,至少他们当时已佩服温州人的灵敏。温州人何以灵敏,这是因为温州人有冲劲、胆子大、思维快、点子多。   坚韧   谷超豪(院士、复旦教授、温大校长)   苏步青老师“劳动改造”时,还时刻不忘学术研究,在生产中发现数学问题。70岁高龄的苏老与青年技术人员一同上船台,了解实际对数学的要求。在研究船体改样的过程中,苏老从理论上提出设想,又翻阅了国外大量最新的造船技术,终于解决了船艏曲线的光顺问题。苏老这种坚韧不拔、勇于探索的精神就是温州精神的最好体现。   陈炳西(武汉温州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)   我是温州市司法局里第一个“下海”的职工,刚到武汉时的生存状态,用“白天当老板,晚上睡地板”来形容不为过。那时,我租了一个只有两只皮鞋箱那么大的店面,仓库设在300米外的一个小旅馆里。每当店里货不够时,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,跑到仓库里拿货。早上4时30分,就搬着皮鞋到外面卖。晚上呢,就捧着一箱钱回来,在仓库中腾一个位置就睡了。但凭着温州人的韧劲,我终于闯出一片天地。   团结   包晓飞(沈阳市洋洋钟表眼镜有限公司董事长)   80年代刚创业时,北方是冰天雪地,我们是挑担出来卖眼镜的,十几个人合伙吃饭,一起打地铺睡觉。这么多年下来,媳妇终于熬成了婆。温州人的率直、善解人意,和北方人的性格有相通之处,所以与他们沟通得比较好。更重要的是温州人的团队精神,一般说一个人做不了的事情,温州人会把信息告诉亲朋好友。   苏福钦(温州温莎光学国际有限公司经理)   在平时的接触当中,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。如一个人要出国发展,经常是亲戚或者朋友出钱给他经费。而他到国外发展成功后,又回来带这些亲友一起出去,这种独特的“以富带富”的滚雪球现象,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。   来源:《今日早报》